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千万工程” 余姚实践丨产业兴旺 群众钱包鼓起来

来源:凤凰网宁波   时间:2023-08-03 09:24:37

“我们棠溪电站年发电量在220万度至300万度,小水电站转股后,钱都‘流’进了村级集体的口袋,今年上半年发电量约为100万度,收入超过50万元。”前天,四明山镇棠溪村党支部书记唐建新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早些年,棠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千万工程”东风吹进四明山镇后,该村于2012年重建棠溪电站,但是村里也因此负债1000多万元。

债务负担不减,村里的其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乡村振兴更是“天方夜谭”!镇村两级干部多次沟通协商后,终于找到了减债转股的“双赢”办法。2018年,该村对电站资产开展评估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持股51%,另外49%的股份向社员转让,鼓励所有社员自愿参股,一人一股,每股本金5000元。


【资料图】

棠溪电站

最终,全村有697名社员入股,村集体将所得股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再加上此前的相应举措,该村集体债务基本清零。近几年,棠溪电站每年带给村集体净收入80万元至130万元,入股的村民也获得了电站利润的分红。

“我做了大半辈子的电站工人,从没想到还能做‘股东’。我们全家投了2万元股金,每年分红一次,高于银行存款利息!”村民唐武荣说。

棠溪村对水电站实行股份制改革,既有效化解了村级集体债务,实现了从“负”到“正”的质变,又帮助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活水”。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产业兴旺与农民增收并重,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

汽车驶进临山镇兰海村,沿着杨柳垂岸、水清景美的小河边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连片大棚葡萄、络绎不绝的观光采摘游客、一辆辆正在装运葡萄的大货车,以及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农家小楼。

“我们村以前是典型的棉区,村民们辛辛苦苦忙碌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说到村里发生的变化,兰海村党总支书记沈丽华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来形容。村民们在临山葡萄产业奠基人干同昌的带领下,开始在房前屋后、河沿路边的零星空地上种植葡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致富奔小康的“黄金产业”。

兰海村村民在采摘葡萄

为了促进葡萄产业发展,兰海村每年邀请业内专家到“味香园”葡萄基地开展种植和管理培训,提升并优化葡萄品质。与此同时,该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周边环境,使兰海村成为集果蔬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旅特色村,并以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相结合的方式加快葡萄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帮助农民拓销路、增收入。

目前该村葡萄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占全镇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据统计,兰海村850户村民几乎家家种有葡萄,去年每亩纯收入达1.5万元;仅此一项,村民每年人均增收超1.2万元。

下一步,兰海村计划进一步扩大葡萄种植面积,设立果蔬集散地,吸引外地批发商进驻,同时创立“共富工坊”,借助网络直播推广“味香园”品牌,打造“线上吸引,线下消费”的全新模式,推动电商与兰海葡萄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唯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带领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张赟是三七市镇唐李张村党总支书记,又是大棚杨梅种植大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杨梅书记”。2020年4月,他回乡创业并进入唐李张村班子,同年12月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张赟返乡创业并服务群众之时,正是市镇两级大力推广杨梅大棚栽培新技术之际。三七市镇是“中华杨梅之乡”,山丘缓坡种满了杨梅树,但是梅农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大棚栽培新技术,加上每亩需要10万元左右的投入,让大家选择了犹豫观望。

面对这种情况,张赟站出来做全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别人能够办到的事情,经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办到。”凭着一股子闯劲以及不服输的性格,他多次外出取经考察,仅金华兰溪一地,半年就去了5次。

张赟在杨梅林中开展直播带货活动 吴大庆摄

2020年,张赟投资220多万元为21亩杨梅搭建了大棚。两年多来,虽然在种植管理上曾出现过一些“小插曲”,但是通过反复尝试摸索及请教农技专家,最后问题都得以较好解决,杨梅大棚栽培获得了成功。据测算,按照目前价格,每亩大棚杨梅至少可以卖到四五万元,能够获利二三万元,投入的资金大致三四年就能回本。

唐李张村共有3000多亩杨梅,去年年底,张赟花了三天时间走访了全村约500户梅农。其间,他现身说法,向梅农传授经验和技术要领,并让大家认识到大棚栽培新技术简单易学,可以“复制”“粘贴”。经过动员,今年该村的大棚杨梅面积超过了60亩。同时,他还帮助梅农销售杨梅,去年和今年的销售额分别达到1400万元、170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梅为媒、农旅结合、振兴乡村、走向共富”之路,受益梅农超过300户。

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我市高标准办好“跟着节气游乡村”、农民丰收节等系列乡村文化活动,助力广大农民走好共富路。

兰江街道冯村村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乡村。村党总支书记赵万建介绍,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冯村笋”品牌优势,做足“竹笋”文章,做长“竹笋”产业链,做深“竹笋”体验,深度推进农文旅融合,将竹艺术、竹生活、竹创意、竹休闲旅游“进行到底”。

消费者在冯村村购买春笋 俞丽丹摄

该村的优质春笋因口感爽脆滑嫩、鲜中带甜而远近闻名,受到了许多收购商和消费者的青睐。每年春笋上市旺季,村里到处人头攒动,众多游客前来登山、赏景、购笋,一颗笋“火”了一座村。

眼下,春笋早已落市,但是不肯闲着的笋农赵在学做起了鞭笋生意。“这些鞭笋都是精品,口感鲜嫩,口味略甜,通过快递发往苏州等地,满足老顾客的需求。”赵在学将鞭笋打包后随即联系快递人员前来取货,“我每年要收购销售500多万元的春笋、冬笋、笋干,获利50多万元。销售鞭笋,收入也不少。”

来源:余姚发布

X 关闭

推荐内容

信息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