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对“发疫情财”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唯有让“发疫情财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避免更多商户以身试法。
近期,疫情形势反复,防控压力倍增。全民抗疫之际,个别地方发生了哄抬物价、短斤缺两、质价不符等现象,对此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
越是疫情防控吃劲的时候,越要确保重要民生物资供应保障。针对不法分子“发疫情财”的问题,上海市场监管部门高度关注,对不法行为坚决加大打击力度。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则在4月25日发布《规范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明确告知各经营者及相关单位,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强价格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借疫情防控之机囤积居奇、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价格违法行为……各地态度鲜明、行动果断,遏制了市场不法行为的蔓延。
“发疫情财”的行为,违背了商业道德,侵犯了消费者利益,让群众深受其害。更重要的是,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一些人大发疫情财,动摇人心,扰乱秩序,危害极大。一些地方对“发疫情财”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唯有让“发疫情财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避免更多商户以身试法,让广大市民安心防疫。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发疫情财”与疫情期间发财是两码事,相关部门在打击“发疫情财”行为时,应该避免误伤。
“发疫情财”的人扰乱市场秩序,目的是浑水摸鱼,牟取不正当利益。而有些商家则是基于成本上涨,为保证一定的利润,主动调整价格,对于这样的市场行为,监管应该给予理解。
由于疫情防控,商家的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和原料成本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末端的价格上涨,符合市场规律。如果强行平抑市场价格的波动,会伤害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导致供给市场进一步缩小,供需关系更加紧张。市场是疫情期间保障群众生活物资供给的主力,供需失衡势必会对生活物资保供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伤害的还是群众利益。
对于“发疫情财”的行为,相关部门要进行严厉打击,对于经营者的正常涨价,相关部门也要给予理解与尊重。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供给紧张、物流不畅,相关部门应通过“开源”“畅流”的方法,打通物流堵点、痛点,确保商家、平台正常运转,通过市场调节保障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的顺畅供应。否则,仅在末端盯着价签,而不能真正理解市场上物价上涨的逻辑,就可能在稳定物价工作与保证供给之间顾此失彼。
总之,打击“发疫情财”,不是不让人赚钱。市场繁荣,让人发财,社会各方才能汇聚更大的力量战胜疫情。
评论员 朱文龙 【编辑:于晓】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