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环球播报:乾隆皇帝为何在颐和园重修耶律楚材祠?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3-05-31 22:23:54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诗白

在颐和园文昌阁的北侧,有一座耶律楚材祠。虽然暂时不对游人开放,但笔者有幸在多年前进去探访过。它坐落在昆明湖畔,万寿山东南路,院门坐东朝西,正对碧波涟涟的昆明湖。里面的院子不算大,很肃穆。东墙下有一个石瓮仲,仿佛是主人的忠诚卫士,昼夜守护着。南墙边有御碑矗立,碑上刻着乾隆皇帝写的《耶律楚材墓诗及序》。北边是三间坐北朝南的祠堂,匾额上有乾隆皇帝亲题的“元枢宰化”四个大字。祠中有彩塑耶律楚材的坐像,神态安详自若。


(资料图)

颐和园耶律楚材祠大门 颐和吴老 摄

耶律楚材(1190-1244)是蒙古帝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乾隆皇帝为何如此重视他呢?这要从耶律楚材的经历说起。

耶律楚材出生于契丹贵族,是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耶律楚材家族几代居住于燕京,耶律楚材从小就受到汉文化熏陶。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

1218年春,受成吉思汗征召,他辞别燕京,花了三个月到达成吉思汗大营——漠北,受到大汗的器重和喜爱。第二年夏,他随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从此,耶律楚材开始辅佐元太祖(大汗)、元太宗(窝阔台)处理朝政达三十余年。在此期间,他以“致主泽民”的平生志愿,施展治国之宏图,制定一系列有效政策,草创各种规章制度,最终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诚如明朝沈德符对他的评价:“大有造于中国,功德塞天地”(《万历野获编》卷28)。

乾隆皇帝所题匾额 颐和吴老 摄

耶律楚材有几件功绩值得一提。

第一,他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元太宗平定中原后,有些近臣向太宗说:“汉人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可以把他们的土地全部空出来做牧场。”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蒙古贵族提出的将大量肥沃良田变为牧场的荒谬想法,并制止了他们的行动,保护了中原农民的切身利益。

第二,保护了大批汉儒、能工巧匠以及中原老百姓的性命。按照蒙古传统制度,“凡是攻打城池,敌人用弓箭和石块袭击的,就是违抗命令,攻克之后,必定将城中军民全部杀死”。当时金朝南都汴梁将要攻下前夕,大将速不台派人向元太宗说:“金人抗拒了很长时间,我军死伤很多,汴梁攻克之日,应该屠城。”耶律楚材急忙上奏道:“能工巧匠,富裕人家,都集中在这里,如果将他们全部杀死将会一无所有。”又说,“将士们辛苦了几十年,想要得到的不过是土地和人民。得到了土地而失去了人民,又有什么用呢?”

耶律楚材耐心晓以利害,元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从而保护了住在城中的一百四十七万人的性命。

第三,耶律楚材在政权组织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诸如,推行汉法和汉制。1234年,蒙古灭金后,耶律楚材针对华北地区诸路长吏兼领军民钱谷,恃其富强肆为不法的情况,提出“长吏只管民事,万户府总军政,课税所掌钱谷,各不相统摄”的原则,得到太宗的同意,遂为定制。他还在户籍、赋税制度的建立方面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抑制了统治者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横征暴敛,减轻了农民的沉重负担。

第四,耶律楚材力主实行文治路线,实行汉化,以儒治国。身为辽国皇族后代,早已汉化了的耶律楚材,深深懂得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向元太宗建议实行文治路线。他进言道:“天下虽得马上,不可以马上治。”他还上奏说:“制造器具必须用好的工匠,要保持国家已取得的成就,必须用儒臣,儒臣的事业,不进行几十年的积累,是难以成功的。”

在他主政期间,为了弘扬和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耶律楚材做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工作。他选用儒士担任十路征收课税使;在燕京等地设置编修所,经籍所等学术机构;组织专门人才从事经史、典籍、文学、儒家学说的分类、编撰、校对等工作;恢复和建立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招贤纳士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共选出四千三百名读书人,为蒙古帝国提供了大量人才。

总之,在蒙古帝国统治期间,许多规章制度和措施都是由耶律楚材亲自起草拟定的,耶律楚材为当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元代初期各种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44年5月14日,耶律楚材病逝于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享年54岁。当时的和林,“诸人哭之如丧其亲戚。和林为之罢市,绝音乐者数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十七年后,其子耶律铸(元世祖忽必烈左丞相)遵先父遗嘱,将其遗体运回燕京故里,与夫人苏氏合葬于玉泉山下瓮山东路之阳,即今日万寿山东路脚下昆明湖东侧。在建墓时立有祠堂,墓前有耶律楚材和夫人的石像。

耶律楚材去世十余年后,元世祖忽必烈特意为耶律楚材重修陵墓,建庙立像。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图帖睦尔下诏,追赠耶律楚材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文正”。学者孟攀鳞为《湛然居士文集》作序时评价道:“唯我中书,湛然居士(耶律楚材法号),天资英挺,上智诚明,耆龟其识,钓鼎其器,耸四方之聚瞻,遇千载之嘉会,作朝廷之翰,维社稷之桢,牢笼区夏,宰割山川……”

清代,非常敬重耶律楚材的乾隆皇帝,通过一系列行动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耶律楚材重修祠堂和墓碑。在明初时,耶律楚材的墓被夷为平地,祠堂也被焚之一炬。

乾隆十五年(1750),为了给其母做六十大寿,乾隆皇帝下令扩建清漪园,工匠们在瓮山脚下取土挖地基时,偶然发现了耶律楚材的棺木。乾隆皇帝得知后特意下谕,重修墓地并建了一座华丽的祠堂。乾隆皇帝亲自写了《耶律楚材墓诗及序》,树碑以述其沿革。

神道碑 颐和吴老 摄

除此之外,他还亲笔题诗:“曜质潜灵总幻观,所嘉忠赤一心殚。无和幸免称冥漠,有墓还同封比干。窀(zhūn)穸(xī)即仍非改卜,堂基未没为重完。摛文表德辉贞石,臣则千秋定不刊。”

乾隆皇帝泼墨题诗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又命丞相汪由敦写了一篇《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这篇碑记约有五百六十字,前一半文字主要陈述耶律楚材的历史功绩以及为何重修墓祠的缘由;后一半,汪由敦在说耶律楚材这位贤相被乾隆皇帝“大加表彰培护”的幸运,从而盛赞了乾隆皇帝“眷怀贤哲”的功德。

那么,乾隆皇帝为何如此敬重耶律楚材,不惜重金重修楚材之墓和祠堂,并立碑撰写诗文及序,还在祠堂匾额上亲书“元枢宰化”四个大字呢?不外乎是统治的需要。

首先是“安邦”的需要。元朝统治中原与清朝统一华夏,二者如出一辙,都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落后的生产关系融入先进的生产关系;落后的上层建筑统治先进的上层建筑。到了乾隆时期,清政权虽然得到了巩固,但各种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民族矛盾比较突出,反清复明的斗争时有发生,满汉之间摩擦时而不断。面对诸多矛盾,乾隆皇帝需要有像耶律楚材这样忠于朝廷的人才。乾隆皇帝以此明示各族官吏和各层人才,只要为大清尽忠尽力的,大清皇帝都予以奖励。

其次是“治国”的需要。耶律楚材在辅佐元太祖、元太宗期间,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方略。在乾隆皇帝看来,这样的治国方略对巩固清朝的统治是极为重要的。为此,他借给耶律楚材树碑立传,“摛文表德辉”于碑上,昭示其治国理念,以此巩固统治。

另外,耶律楚材为官勤奋,清正廉洁,乾隆皇帝也希望大清的臣民都能效仿耶律楚材,故为之树碑立传。

X 关闭

推荐内容

信息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